柳诒徵为赵宗抃写传作诗

浏览量
作者:白飞
全文1,699个字 阅读约需0分钟


自幼在如东长大的赵宗抃,与诗人、书法家、文史学家、图书馆学家柳诒徵先生,都为镇江人,可谓同乡艺林密友。赵宗抃离世后,柳诒徵为旧雨立传:(曾望)子宗抃,字蜀琴。少工骚赋,亦擅四体书。举癸卯乡试,任教思益小学、镇江中学、苏州工业学校。欣身修髯,不鹜声气,嗣授徒上海,鬻数自娱,暇辄手录父书,不印多本,以贻知交,积之不啻等身,可谓贤矣。民国卅六年卒,年七十四。曾望、宗抃皆工刻印,宗抃子遂之,亦能铁笔,三世印谱,咸颉颃赵之谦。
像一幅素描,寥寥数句的短文,勾勒出赵宗抃的书法造诣、科举成绩、执教经历、容貌性格,多为赞语。尤其文末赞赏了赵氏一族的篆刻技艺——祖孙三代,联珠印坛,皆有印谱传世。至于和印林巨擘赵之谦相提并论,应为柳诒徵过于主观的想法。
至于柳诒徵、赵宗抃两人众多的交游细节,不妨从一首精彩的寿诗说起。
1943年,赵宗抃七十大寿。柳诒徵撰有长诗《寄寿赵蜀琴七十》:弱岁角文场,立年共庠校。四十五十时,邦国正新造。优游京苏间,艺苑声共噪。西湖联咏歌,北固纵游眺。忆坐赵声园,季生兼侍教。旁观诧两髯,飘然同鹤貌。我衰渐蒲姿,六旬颇昏眊。君今臻古稀,聪强若壮少。浮白兴不浅,投琼客频召。篆刻既精研,真行日道妙。父书数十卷,卷卷写维肖。淞沪石墨华,群纪门才耀。工楷勗儿笘,雄文播庭诰。峥嵘两郎君,才艺乃跨灶。食德耕砚田,蔚若建斿旐。江乡衡世族,畴克俪贤孝。相期返昇平,文宗阁重绍。两叟复合并,三山容啸傲。书香延孙曾,里乘炳皓皤。君寿踰松乔,我亦跻耋耄。莫话昆明灰,邮诗助西笑。
首句即写赵宗抃成年时,全力以赴备战科举考试。“立年共庠校”说明两人在30岁时结下同砚情缘。日后两人又共赴西子湖,返回故里,共攀北固山。柳诒徵、赵宗抃联袂吟唱写下约千字的诗作《西湖联句》,节录数句:“民国岁壬子,逭暑来吴趋。三潭始纵棹,一庵空式闾……梅癯墓门邃,鹤化林塘孤。”
据诗所记,1912年,赵宗抃偕柳诒徵,前往杭州避暑,畅游湖畔湖中,欣赏三潭、南屏、岳庙诸景。诗中还化用“梅妻鹤子”的典故,可知两人曾游孤山,西泠印社已近在咫尺。“忆坐赵声园,季生兼侍教”回忆两人同游家乡的赵声园。赵声(1881—1911)是赵宗抃的族人,孙中山、黄兴友人,广州起义总指挥。他英年早逝,以示纪念,乡人建造赵声公园,于1931年竣工。柳诒徵为公园赵声铜像题字:“赵公伯先之像”。那位陪同二老游园的“季生”,应当是季廉方,即季伯康。他有专文追忆先师柳诒徵:1936年,季廉方进入中央大学学习中国文学,周末惯去陶风楼谒见柳师。“浮白”“工楷”“篆刻”“跨灶”诸语,与传记词句呼应,激赏赵宗抃的书法篆刻才华,超越其父。“文宗阁重绍”后有诗注:“吴寄尘建绍宗楼藏书,嘱君与予预其事,丁丑毁于兵。”吴寄尘(1873—1935),镇江人,南通张謇先生的得力助手。吴家、赵家过从甚密。1925年,赵宗抃正式接受吴寄尘邀请,僦居上海,开设学塾,与吴家结为邻里。
除去柳诒徵,两家还有不少共同友人。1926年夏,赵宗抃作《吴母林太夫人遗像及行述》,提及吴寄尘交游甚广,结识如皋沙氏(沙元炳)等名流。沙氏与举人、如皋县训导赵臣杰友善。赵臣杰又是赵宗抃的族兄、诗友。
张謇、沙元炳、吴寄尘、赵宗抃、柳诒徵,都是爱书文人,均于各自家乡建造图书馆或藏书楼。
20世纪30年代初,吴寄尘、柳诒徵、赵宗抃诸镇江乡贤,共建绍宗藏书楼。主楼建筑大半费用由吴寄尘出资,剩余部分由赵宗抃、冷御秋、丁传科三人分担。藏书楼位于赵声公园后山。赵宗忭还为绍宗藏书楼题写匾额。吴寄尘与柳诒徵是同年(1895)秀才,过从甚密。吴寄尘离世前夕,于绍宗楼拱手行礼,为书楼事宜嘱托柳诒徵。1935年8月20日,吴寄尘去世。柳诒徵早前为友人作挽联,又述此事:嗣统南通,从商场艰苦支持,伟业未隳大生厂;皈心西土,忆病榻弥留款语,本原炯著绍宗楼。《劬堂日记钞》还记,9月21日,柳诒徵午后小睡,醒后前往公园,会见赵宗抃,后又入城,再返回公园参加绍宗藏书楼董事会。次日,柳诒徵又出席吴寄尘追悼会。柳诒徵晚年更是将部分藏书捐献给绍宗藏书楼。爱书情切,柳诒徵才在祝寿诗中,作注纪念三人共建藏书楼的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