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在现场丨梨树撑“绿伞”,草甸当“空调”——海安梨园丰收藏着“生态密码”

南通发布
浏览量
作者:文丨记者 王颖 图丨记者 王颖 通讯员 顾华夏
全文902个字 阅读约需0分钟

春日梨花夏日果,又到一年采梨季。7月18日,海安市胡集街道拥徐村的梨园里,30亩的翠冠梨树缀满果实,沉甸甸的梨子压弯枝头,在阳光下泛着翡翠般的光泽,空气里浮动着清甜的梨香。果农们头戴草帽穿梭其间,指尖轻轻托住果柄一拧,“咔嚓”一声,圆润的梨子便落入掌心。

“根本来不及摘!”打包车间外,运货的三轮车排成了小队,工人们正手脚麻利地将分拣好的梨子装箱。梨园负责人徐海建擦着汗笑道:“今年‘翠冠’从7月4日开始采摘,现在算是早熟期,等月底进入盛采期,加上‘秋月’上市,得三四十个工人同时开工,一直采摘到9月初。”

翠冠梨的受欢迎程度,在车间的繁忙景象中可见一斑。作为7月初就抢“鲜”上市的“早熟梨王”,它凭借皮薄肉嫩、汁多味甜的特质,不仅在本地市场供不应求,更通过线上直播“飞”向了全国各地。

“今年天公作美!”徐海建拿起一颗沉甸甸的梨子介绍道,“从开花到结果,雨水恰到好处,也没刮大风,你看这果子长得多饱满!”他算起丰收账:预计今年翠冠梨亩产可达4000公斤,仅此一项就能带来近10万元的收益。

果园的丰收密码,藏在看得见和看不见的绿色实践中。深入梨园,只见棵棵梨树主干笔直向上,但枝桠呈伞状展开——这是徐海建改良的“开放型”栽培模式。“以前树形笔直,林间管理困难。”他解释,现在这样,不仅方便机械修剪、施肥,连工人采摘都省力不少。

低头看,树下的草叶更藏着学问:梨园里保留了一些原生杂草,通过畦面自然长草,或者人工撒鼠茅草、苕子等种子,起到改良土壤质量、抑制杂草生长、减少水土流失、提高果品品质等作用。

“这些草还是天然空调。”踩了踩松软的草地,虽然盛夏正午地表温度近40℃,但在梨园里却阴凉不少,“单子叶杂草根系浅,不抢梨树的水肥,还能压住双子叶杂草,土壤有机质高了,果子自然更甜。”

轻咬一口新摘的翠冠梨,清甜的汁水瞬间迸发,脆生生的果肉带着醉人的香甜。

徐海建介绍,400多亩的果园里,黄桃、油桃、水蜜桃、冬桃、苏翠一号梨、大秋甜柿等十多个品种轮番登场。从5月的黄桃初熟,到11月冬桃收尾,不同水果的20天黄金采收期紧密衔接,确保了“月月有鲜果,四季飘果香”。“算下来,平均每亩收益稳稳当当在万元。”徐海建自豪地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