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抗战记忆)儒学巷走出的抗日兄妹

浏览量
作者:徐织
全文1,437个字 阅读约需0分钟

我家祖居南通市东城儒学巷,抗战时期,我父辈兄妹分别在海内外为抗击侵略者贡献自己的力量,其中有两位战斗在国内抗日前线。

一位是我三叔徐民治,他擅电器,这在当时是属于极聪明,初中弃了“之乎者也”,退学在家研究起电学来,据我婶婶说家里电线搞得如同蜘蛛网,那是少年徐民治搞电器试验的装置。抗日战争时期,他参加了地下组织,日寇侵占南通城后,城外活跃着一支支抗日队伍。1939年秋,我三叔和二叔接受了给平潮河东游击队送子弹的任务,在过平潮岗哨时被日军盘查,三叔挺身让敌军盘查,掩护二叔从河上摆渡到对岸,完成了任务。三叔反身离开岗哨时,日军小鬼子从背后枪击他,三叔牺牲时很年轻,也没留下英名,但我们还是常念及三叔的聪明、勇敢,为抗日牺牲的动人往事。

另一位就是我的小姑姑,她叫徐剑云,是我爸的小妹妹,1923年出生,她性格勇敢、正义,在家族中是传奇式女性。

少年徐剑云考取南通女师初中部,初二时转到上海继续学业,寄宿在我二叔徐渠家,从此,这个小妹就搅得二哥家“不安宁”,先是在学校里与同学上街游行,宣传抗日,回家不是旗袍撕坏了就是书包破了;风风火火两年后,1941年,我云姑姑竟然失踪了,急得我二叔二婶四处去寻,我奶奶又是烧香又是拜佛,免不了将我二叔二婶责备。后来有人悄悄给了消息,说是“小丫头当了新四军”。人在,全家放了心,那枪林弹雨的风声又时时揪着家里人的心。
云姑姑是与几名同学辗转去了茅山新四军革命根据地,跟随谭震林将军转战苏南苏北,练得一身好功夫,双手打枪,不让须眉,在她枪下报销了不少日本鬼子。

在云姑姑的故事里,我听到一个别致而为之动容的恋爱往事:年轻的云姑姑作为区委委员,接到命令,立即前往新区发动群众,发展长江以北苏中抗日根据地,云姑姑跳上一叶小舟星夜出发,小舟在里下河的夜雾中划出芦苇丛,她听到岸边送行的记者史继明大声叮嘱:“在笔记本里夹着5元钱,到新区向老百姓买些鸡蛋吃!”真是柔情似水藏心中,革命意志写坚强!

史继明是我姑父,他先后担任苏中军区抗联部队政治部干事。新华社苏中三支部记者、新华社泰州、蚌埠、皖北日报等单位领导,新中国成立后在安徽省工作,我国第一家省级电视台就是史继明领导建立的。

云姑姑办事泼辣果敢,无论战争年代还是祖国建设时代,都战果辉煌。她担任过敌后根据地的乡指导员,那时她才20岁,21岁担任了苏中《江海导报》党总书记。云姑姑在苏中革命根据地时,有好几名战友是早期参加抗日队伍的南通人,比如王太祥(原南通市委副书记),战地前线剧团陈均是南通女师美术教师陈定九的女儿等。

2021年,我去安徽合肥省亲,我的表哥表嫂开着汽车带我参观了合肥1949年后建立起来的工业园区,说:“新中国发展工业,妈妈分管工业,她亲自去上海和老战友商谈,为合肥引进了许多企业。”

最有趣的是,徐剑云姑姑担任省体委办公室主任兼群体处处长时,恰逢1959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在北京召开,她作为安徽代表队领队带领运动员正步走入运动场,主席台上的毛泽东主席问身边的国家体委主任贺龙元帅:“安徽的领队是运动员出身还是军人出身?”当听说是新四军战士出身,毛主席赞许地笑了。事后,贺老总将此事告诉云姑姑,这美好的回忆一直铭记到老迈。

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,姑父获得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荣誉勋章,可惜在此之前的2013年,云姑姑已经仙逝。但在我们心里,姑父、姑姑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战士,是革命英雄,正因为有了革命先辈的浴血奋战,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安宁,那一枚枚勋章无论何时都属于他们,熠熠闪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