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通船舶海工服务业集聚区:科创引航,蓝色经济势能澎湃
“最近就一个字:忙!”上周,在南通三海船舶科技有限公司会议室,总经理李志伟道出了当前工作三条主线:并行推进多个整船设计订单,作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南通校友会会长对接校地合作,接洽行业某大型活动事务……
南通船舶海工服务业集聚区内,忙碌的身影、高效的洽谈、红火的业务已成为企业“舵手”的常态。一年多来,集聚区通过做规划、出政策、办活动、招项目、提形象、建联盟、优生态、强服务,与30多家企业共执创新之桨,将产业之船驶向更广阔、更智慧的深蓝。
去年6月,南通创新区获批筹建南通船舶海工服务业集聚区,锚定研发设计、AI+应用、工程总包、供应链贸易等领域补链条、聚集群,并依托东南大学南通海洋高等研究院、哈尔滨工程大学长三角高等研究院等创新平台,推动产业整体向高科技、高附加值转型。
成立以来,集聚区不断对外亮出名片:2024年9月,联合哈工程举办科技成果对接活动;同月举办投资环境推介会,迎来新一批产业“合伙人”;10月,赴武汉组织船舶海工专场创新创业大赛,向优质项目递出橄榄枝。一年多时间,工作专班多次赴天津、烟台、武汉等国内重点船舶海工集中地区开展项目对接,组织推介交流活动。
截至目前,集聚区内已集聚EPCIC总包企业瀚辰精英、摩德克,AI+船海数字化企业强思数科、江苏凯泽,船海配套企业天津华利保温、烟台柯瑞海洋、大连英展、上海兆麟,研发设计类企业海仓科技、三海船舶、GK国际、荟萃船舶等企业30多家,实现从“一张蓝图”战略布局到“一体生态”实体落地的跨越。
天津华利保温以船舶海工领域为核心,通过自主新型保温材料和EPC全链条服务优势,构建起覆盖设计、生产、施工及维护的全生命周期保温和内装系统解决方案体系。南通公司负责人范琳轩认为,集聚区最打动他的地方是“所在楼宇完完全全贴近行业”,这里不仅有公司发展所需的上下游企业,还有意避免同类型公司竞争,加上南通丰富的船海资源、便利的交通位置,让他明确了落地的决心。
集聚区展厅
这里不仅有“上下楼就是上下游”的产业链互动,也有校企“强强联手”迈出的产学研转化新路径。作为哈工程研究院落地南通后的首家校友企业,三海船舶专注于船舶详细设计、生产设计及软件二次开发服务。李志伟介绍,目前承接的主要是应用于海上的船舶设计项目,涵盖上千至上万载重吨的整船设计。公司凭借完整的团队配置、过硬的技术实力和专业的项目管理,为客户提供一站式船舶技术服务。同时,公司手握自主软件开发能力,“软硬兼具”以实现降本增效。
李志伟表示,校友企业通过与哈工程研究院合作,能够将科研成果与本地企业转化能力有效对接,使得更多优质项目得以孵化。未来公司的一大重点发展方向,就是与研究院共同组建船舶详细设计板块,通过校企地多方合作,助力南通船海技术更上一个台阶。
“基于海颅系统,我们正为南通一家船厂提供数字底座服务,重构其老旧的信息系统。”上周,江苏凯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锋透露了某项目的最新进展。
江苏凯泽专注于应用人工智能技术,采取创新性的“三位一体”策略:专业AI产品研发、专业人才联合培养、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。整合AI产品、专业人才及配套服务,为企业提供端到端的数智化转型支持,帮助企业有效克服数智化转型过程中的挑战。“海颅系统”是公司明星产品,依托研究院的技术与算法支持,具备有别于传统工业软件的专业性与适配性。“例如在船海车间分段建造模块,系统提供的三维引擎能帮助企业摆脱表单式管理,实现无图生产,从而具备形成智能车间的条件。”王锋说。
江苏凯泽某项目模型图
集聚区行稳致远的关键,不止于“集数”,更在“聚势”。工作专班深入研究目标产业发展现状,构建一张产业图谱、一个特色载体、一批科创平台、一支产业基金、一场品牌活动和一套专项政策“六个一”产业生态矩阵,尤其以创新联盟及平台为引擎,乘人工智能东风赋能产业链关键节点,目标打造南通船舶海工服务业“向海图强、智领未来”的生态矩阵和全国船舶海工服务业标杆。
当前,集聚区已搭建“2+1”创新平台,其中东南大学海洋研究院重点赋能新质海工装备、海洋新能源和海洋工程建造等领域;哈工程研究院锚定“船海产业技术创新平台、卓越工程师培养重要载体、科研成果转化桥头堡”三大定位,助力国家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;江苏省船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聚焦科技研发、成果转化等领域,赋能全市产业升级。
集聚区还与南通大学、东南大学海洋研究院、哈工程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合作成立船舶海工高校创新联盟,充分发挥高校院所“智囊团”优势,为船海产业提供高水平技术解决方案。一年多来,工作专班还多次赴武汉理工大学、天津大学等高校开展专题恳谈会,促进校地产学研转化的“双向奔赴”。
“当前船海行业发展非常好,但其数字技术相对其他流程工业还有欠缺,我们希望利用技术优势,助力行业迭代升级。”去年底入驻创新区的强思数科,已然规划了一张产业蓝图。总经理王文涛介绍:“我们的代表性产品X-Twins数字孪生平台,创新将AI合成数据与船海数字化需求相结合。平台能够贯穿设计、建造、交付、运营及优化的端到端工厂的全生命周期,真正从智能建造到智能制造。”基于集聚区的产业配套、政策配套,强思数科正井然有序推进创新工作,为本地产业数智化发展贡献力量。
科技创新,是串联创新热土与蓝色经济的纽带。新质生产力的蓬勃生长,离不开集聚区这一产业载体,也少不了政策、组织和服务的精准“滴灌”。
核心技术攻关奖励,基础软件租购补助,企业上规模奖励……今年2月,创新区出台南通船舶海工服务业集聚区专项政策及实施细则,重点聚焦鼓励科技创新、加大项目招引、突出人才引育、支持做大做强、助力市场开拓五大方面。同时,通过产业基金扶持、品牌活动加码、点对点服务支持,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。
江苏海仓科技办公室一角
集聚区对“合伙人”的诚意,不只是落在口头、纸上,更展现在有求必赴、有需必应的实际行动中。根据企业需求和意见反馈,工作专班不仅组织区内企业走进启东、青岛等地,开展供需对接、产业招商活动,还先后提供金融对接、知识产权专题讲座、税务合规培训、风控管理专项培训10余场服务活动,为企业成长各个阶段提供有力支持。
集聚区不是单纯地把企业拢在一起,还帮助企业拓展资源、向外发展。工作专班主动上门,点对点收集企业需求,并带队到南通县(市、区)及全国寻找合作机遇。
组织企业面对面洽谈
接下来,集聚区将紧扣“科技强链、服务增效”这条主线,助力区内科技密度、创新浓度双提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