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苏超”定制礼盒。
京果、麻圆、脆饼、桃酥、麻饼……这些承载着南通味觉记忆的传统茶食,不久前再次成为城市焦点。在“南鸟巢”举办的“苏超”第10轮比赛前,南通百年老字号景福斋主动融入主场氛围,向球迷与市民派发5000份定制特产礼盒,用酥香传递南通温度,诠释老字号的时代担当。
始于清道光五年(1825年)的南通景福斋,至今已走过近两个世纪的岁月。它是如何在一抹茶香、一味酥甜间,跨越时代栉风沐雨,依然生机盎然的?近日,本报记者走进景福斋,对话第三代传承人杨祝琴,探寻其百年传承与创新的深层脉络。
景福斋南通直营店。
向球迷派送礼盒。
南通景福斋食品有限公司现坐落于崇川区钟秀街道。厂区与直营店相连,店内陈列着当前热销的数十种南通茶食。采访间隙,不时有市民前来选购。“我妈妈就爱吃景福斋,这不,现在月饼上市了,买点回家给她尝尝鲜。”市民张女士在各种口味的月饼中细细挑选着。
“不少南通人,尤其是老年人,就认这个老味道。”指尖划过“老味道”,杨祝琴将这老店的历史故事娓娓道来。
清道光五年(1825)年,一孙姓小伙在南通最繁华的西大街租了一间店面,制售嵌桃麻糕、云片糕、盘酥饼、桃酥、小麻饼、鸡蛋糕、京枣等传统糕点。他想用自己做的茶食给大家带来口福,遂取名“景福斋”。
民国初期,南通在张謇的模范县建设推动下,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。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,对茶食的消费要求也有新的标准,彼时,景福斋新掌门人孙根远根据人们对茶食新的消费要求,提出了茶食制作的“三精”理念,即精细的原料、精心的制作、精美的食品。
秉持“三精”理念,景福斋生产的茶食深受市民喜爱。尤其是嵌桃麻糕,条条色纯味正,片片酥松香脆,是通城官宦进京之必备礼品,号称“官礼茶点”;脆饼更是京城的达官贵人、驻华使节和外籍客商等必需的珍贵礼品。
随着时代的发展,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,景福斋与其他私营茶食店联合建立了第二食品生产合作社。后来,厂名又历经了多次变更。“虽然名字多次变更,但制作茶食的技术被传承了下来。”杨祝琴介绍,她的师傅丁桂明就是孙根远的徒弟,也是景福斋的第二代传承人。2006年,杨祝琴作为第三代传承人,正式注册“景福斋”商标,开启了品牌化之路。
传统与创新交融——
在变与不变中
延续品牌“生命力”
传统茶食既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,满足了人们舌尖上的享受,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重要桥梁。
作为第三代传承人,杨祝琴始终秉持“三精”理念,在坚守传统的同时,积极开拓创新,推动通派茶食“景福斋”品牌不断叫响。
走进景福斋的生产车间,记者看到,从压模到烘烤,这里有着一整套自动化、智能化的现代食品生产设备。临近中秋,身穿工作服的工人们正忙碌地制作各种月饼。“我们拥有5个标准化车间、两座温湿度调节仓库以及两条台湾产糕点自动化生产线,配套成套月饼自动生产设备,年加工量超1000吨。”杨祝琴自豪地介绍道。
自动化、智能化设备的引入,使得景福斋的茶食实现了标准化制作,既提升了产量又确保了质量。杨祝琴举例,以烘烤设备为例,最早是传统的煤炉贴,后来虽然使用了平炉电烤,但一锅只能出6盘,现在是自动化的旋转炉,一锅能出36盘,产能大大提高。与此同时,公司组建了茶食制作工艺研发小组,将传统技艺的资料整理成可控数据,编入操作程序,进行自动化控制,保证了前后批次产品品质的稳定性。
“并非所有工序都依赖自动化。”杨祝琴表示,传统茶食的风味关键仍在于手工制作。因此,在关键环节,景福斋依然坚持纯手工操作和秘制配方的传承。
“原料挑选、擀面、做酥皮,这些步骤都是人工完成。”杨祝琴介绍,尤其是做酥皮,油与面粉的比例、水温、揉面手法,都至关重要,“我们对每个工人都会进行岗前培训,让食品制作的工匠精神代代相传。”
不止于技艺创新,景福斋也积极推动产品创新。杨祝琴带领研发团队主动顺应市场趋势,邀请专家现场指导,推出了青团、鲜花饼、云腿饼等诸多网红新品。如今,各种茶食产品达30多种,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。
从舌尖到心间——
以社会责任
书写老字号的担当
在守正创新中,景福斋迈向发展新征程。近年来,先后获评“南通名牌产品”“南通市知名商标”。2019年,被认定为首批“南通老字号”。2023年,“景福斋通派茶食制作技艺”入选崇川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通过与大润发、文峰千家惠等多家商超建立稳定合作,在上海、苏州等城市开设专柜,在南通设立直营实体店,在天猫、淘宝开通直营网店,景福斋销售额连年增长,去年已突破千万元。
“企业百年延续,离不开社会的滋养。”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,景福斋逐渐走上了公益之路。
近年来,景福斋累计招收20多名残障人士,通过手把手培训茶食制作技术,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、融入社会。
生产车间内,刘小健、袁春梅(均为化名)等残障员工正熟练地对烘烤完成的茶食进行手工包装,脸上洋溢着幸福与自信。“目前车间共有20多名员工,其中近半为残障人士。”杨祝琴介绍,“对于这些残障人士,我们特意将他们安排在较为简单、单一的工种岗位,提升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。”
作为钟秀街道生建村辖区的企业,景福斋还积极承担社会责任,逢年过节,都会与社区联动,为辖区90岁以上高龄困难老人送去各种茶食。近三年来,累计惠及这类群体26人次。
公益之路越走越宽。8月31日,南通队的“苏超”第10轮比赛在“南鸟巢”举行,景福斋特别设计定制礼盒,每份礼盒均内含一种南通传统特色茶食。当天下午,共计派发了5000份礼盒,不仅传递了地道南通风味,更让来自各地的球迷深深感受到了南通的热情与温度。
“真正的百年老店,卖的不仅是茶食,更是一种文化的温度、一种创新的活力和一份社会的担当。它的味道,既要满足味蕾,也要能温暖人心。”杨祝琴坦言,“苏超”第12轮赛事即将再临崇川,景福斋已整装待发。
本报记者陈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