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报道,近来有一些“代办大学生创业补贴”的帖子出现在社交媒体。记者调查发现,有的中介机构以“稳拿补贴”为诱饵制造陷阱,将“暖心助力”做成了一门“黑心生意”,值得警惕。打开部分社交平台,有关大学生创业补贴的“攻略”“秘籍”频频出现。在其引导下,创业补贴似乎可以随意“薅羊毛”。一些中介机构一边用“高补贴”“零门槛”“白嫖”等话术诱导,一边通过伪造营业执照、虚构创业项目、收取高额“代办费”等手段钻空子。更有甚者,教唆学生提供虚假材料。种种行为不仅掏空毕业生的钱包,更践踏了政策善意。乱象背后,“黑中介”难辞其咎,政策执行中的疏漏也不容忽视。创业者也要端正认知。补贴是“扶上马送一程”的有力支持,不是“天降横财”,决不能把补贴当作投机取巧的“生财之道”,否则就可能中了“黑中介”的圈套,还会透支自身信誉。逐梦更要合法获利,“红利”不能变成“黑产”。唯有信息更透明、审核更严格、惩戒更有力,才能让政策红利精准滴灌到创新的土壤,让创业努力回归纯粹。
——人民日报《创业补贴贵在精准》
提到“唐人”,你会想到什么?是盛唐的万千气象?还是海外著名的唐人街?然而近日,在重庆某中学,这个词却以一种令人心痛的方式被使用——一名初中班主任发现班上有学生用“唐人”一词嘲笑同学,上网搜索后,才知道这个词是嘲讽他人有“唐氏综合征”。她没有放任不管,而是把这个词的含义掰开了、揉碎了,讲给孩子们听。“人有三不笑,不笑天灾、不笑人祸、不笑疾病。”这位老师的话简洁却有力,引发网友的广泛共鸣。在她的耐心引导下,学生们认识到错误,停止使用该词并向被嘲笑的同学道了歉。老师看到,被嘲笑的孩子脸上露出如释重负的表情,“原本低着的头抬起来了,腰杆一下子就直了”。事情虽小,折射出的问题却值得深思:为什么某些疾病会变成骂人的烂梗?我们又该如何对待患病的人?以唐氏综合征为例,这是一种染色体异常引起的先天性疾病,患者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发育障碍和特殊面容,目前尚无法彻底治愈。正因如此,患者常显得与众不同,导致一些人的误解、排斥甚至公然歧视。很多时候,歧视恰源于无知——由于不了解这类疾病,许多人便滋生出偏见,轻易戴上了有色眼镜。将“唐人”这类词用作嘲讽,把他人的痛苦当作笑料,不仅是对患者的极不尊重,更是对生命的漠视。语言是有力量的。一句温暖的话能让人如沐春风,一句伤人的话也足以让人如坠冰窟。纵观人类历史,疾病始终与人类相伴,但社会对患者的态度经历了深刻变迁。远古时期,疾病常被视作神明的惩戒;近代以前,它往往被归咎于品行或道德缺陷。直到现代医学迅速发展,人们才逐渐认清疾病背后的科学机理。如今,如何对待那些正承受病痛的人,已经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。别给患者贴标签,因为疾病不是一个人的全部;莫要污名化患者,因为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。只有拆掉心中的偏见之墙,才能建设一个平等、包容的社会——在这里,没有“他们”,只有“我们”。
——人民日报海外版《“唐人”成烂梗,疾病岂能当笑料》
当前,线上餐饮市场烽烟四起,平台间的“价格大战”此起彼伏,巨额补贴被当作“武器”,市场份额成为“战场”,消费者的注意力沦为“筹码”。低价狂欢看似热闹,却正在把中小餐饮商家推向生存危机。20多元一份面,商家毛利仅一块;有消费者堂食时,也会点外卖。所谓低价“红利”背后,是商家在补配送、补新客、补神券中稍有不慎就会“出单不出利”。值得警惕的是,平台借助算法与流量牢牢掌控着商家的“生存命门”。谁不跟补贴,订单量便骤然下降。在这种环境下,中小商家不仅难以积累资金持续经营,甚至可能因资金链断裂而被迫关店。如果任由价格战转为持久战,餐饮业多元生态恐将走向赢者通吃。要想避免恶性竞争,平台与商家必须共同寻找新的平衡点。平台需从“流量争夺”转向“生态平衡”:一方面着力降低中小商家的运营成本;另一方面实施更加公开透明的流量分配机制。餐饮商家也要努力再辟新径,从“卷价格”转向“卷品质”“卷创新”。打磨菜品、优化供应链、提升服务、深挖地域文化等,都是重塑竞争力的出路。守住多元,守住烟火气,才能让中国的饮食文化生生不息,百味共荣。
——新华每日电讯《价格战不能把餐饮业多元生态打成“炮灰”》
一批承载着国家记忆的观礼座椅,正悄然走进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。据报道,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圆满结束后,天安门广场观礼台上的近5万把座椅正陆续被系统、高效地复用于城市各类公共空间:在首钢园,“城墙红”颜色座椅与工业风格特色有机融合,给前往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现场的观众提供了休息空间;在通州城市绿心森林公园,红色座椅摆放在小路旁、小广场,供游客歇脚……纪念大会使用的观礼座椅“再上岗”,进公园、进学校、进赛场、进服贸会,为城市公共空间增添了一抹抹亮色,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。近5万把座椅的巧妙复用,是公共资源的循环利用实践,体现了城市管理者的精细化和人性化考量,也是一场关于国家记忆共享与城市治理智慧的生动叙事。观礼座椅的高效复用本身,是一次隆重纪念与节俭绿色的双向奔赴。这些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、材料优质的座椅,在城市生活场景中继续发光发热,有效促进了公共资源的循环利用,是节俭、绿色、务实作风的具体体现,将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处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”的传统美德化为高效精准的城市治理,让纪念大会的意义以新颖、持久的方式延续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“取之有度,用之有节,则常足”,既是以节俭的方式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,也是提升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的内在要求。真正的仪式感,不只存在于庆典本身,也在于如何将那份荣光与感怀,长久地安置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。本次复用工作涵盖广场红旗阵、观礼台座椅、地毯、长城年号台等多类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景观元素,在坚持“传承纪念价值、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”原则的指导下,复用于多种新场景。当市民在城市的各个角落,与这些承载国家记忆的元素相逢,纪念价值有机融入了城市发展肌理和市民生活,在新的环境空间中焕发出新活力。这样的举措,在宏大叙事与市民生活之间编织了一条情感纽带,让市民的城市认同感和国家自豪感更加具象化,由此映照出一座城市的历史温度和文明高度。
——北京青年报《观礼座椅“再上岗”,让纪念意义融入日常》
“前后剪了两次,老师才勉强点头说‘过关’。”据红星新闻报道,开学不到一周,李女士就为儿子的头发折腾了好几回。她的孩子今年读初二,孩子在入学前的发型尽管“前不及眉、侧不过耳”,却仍被学校认为“不合格”。每年九月开学季,类似的情景就会在全国多地上演。男生必须留“板寸”,女生得做到“前不遮眉、后不过领”——这场年复一年的“头发拉锯战”,也掀起了一场关于纪律、个性和审美的讨论。学校对发型进行规范,初衷不难理解。统一仪表,避免攀比,减少分心,营造专注学习的氛围,这是很多管理者的逻辑。正如某些学校所说,这是为了“提高学生的精气神”,让他们更有“学生样”。但问题在于,一旦整齐变成唯一标准,头发长度几厘米都有硬性规定,那么教育的温度和宽容又在哪里?现实中,不少家长陷入两难。一方面不想违背校规,另一方面又要安抚情绪低落的孩子。更过分的是,一些学生因发型不符合要求而一度被拒之校外。这不禁让人反思,学校是否把太多的精力,放在了本不该成为问题的问题上?事实上,《中小学生守则》仅要求学生“穿戴整洁、朴素大方”,“不烫发、不染发”,并未对发型长短作出硬性限制。现实中,许多学校自行加码,推出所谓“标准发型”,并配上示意图,要求层层把关。这类“一刀切”的做法,往往缺少讨论和协商,而是强制推行。教育专家指出,强制统一发型,背后是一种传统的“服从式”教育思维。整齐,不一定等于高效;统一,也不必然带来专注。真正的教育,应当尊重人的多元发展,而不是用同一个模子刻画所有学生。头发长短,本不该与学习成绩、品德修养直接挂钩。若一味压制个性,反而可能引起逆反心理,影响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。有人说,统一发型能培养纪律性和集体感。这话有一定道理,但集体荣誉感和纪律意识,更应来自内在认同,而非外在强制。倘若管理方式缺乏弹性、忽视差异,又怎能教会学生包容与尊重?一个连头发样式都难以包容的校园,又该如何培养学生面对多元世界的能力?令人欣慰的是,已有一些学校尝试改变。比如,河北邯郸一中学曾出台新规,从2024年秋季学期开始,该校女生不用再强制留统一的齐耳运动短发,学校还会给学生宿舍配备吹风机。这种做法让人看到教育管理中应有的理性与包容。说到底,学校仪容规范应当守住底线,而非盲目追求统一。干净、整洁、大方,足矣,其余的不妨交给学生自主选择。教育是培养人,而不是“修剪”人。在发型这件事上,学校应多一些信任,少一点干涉,把更多精力放在教学本身,而非头发的长度。毕竟,真正影响学习的,从来不是头发。“放过”学生的头发,其实不难,难的是改变一些人心中那条无形的“尺子”。
——光明网《“放过”学生的头发不该这么难》